簡介華嚴懺法
漢傳佛教有兩大宗派,原則上是八大宗,但是在教理方面,這兩個宗派是最為殊勝而且開枝散葉最廣。一個就是賢首宗,賢首宗是它原來宗派的名稱,後來也有人稱它是華嚴宗,聽起來就是以《華嚴經》為主要的宗旨。第二個就是天台宗,相信大家耳熟能詳,甚至淨土宗很多的論著,也都是天台宗的大德以天台宗的判教方式來做說明、解釋等等。這兩派宗派影響漢傳佛教整個發展,並且開枝散葉。天台宗強調四時的說法,賢首宗是以五時的說法,以它的判教方式,因為站的立足點不同,賢首宗是最早,《華嚴經》是佛陀初成道最早的經典。天台宗所依據的經典是以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恰好是佛陀在最後的時候所說的教典。這兩者有沒有什麼差異性呢?說真的,以本質上來說都是佛心流露。為什麼說佛心流露呢?佛初成道,那時候還沒有成立僧團,也還沒開始度眾生,所以佛陀直接講述佛的境界。爾後所謂「華嚴最初三七日」,最初剛開始的時候,佛陀在菩提樹下跟諸大菩薩用二十一天的時間講《華嚴經》。「阿含十二方等八」,接著「阿含」這個原始教典講了十二年,也就建立最基礎的教法。漸漸的開始講方等經典,方等經典就是由小乘法慢慢轉向提升為大乘法的過渡期,方等經典講了八年。接著「二十二年般若談」,用二十二年的時間將般若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,也就是佛法跟外道最大的本質性差異。最後「法華涅槃共八載」,最後八年,佛陀在最後度眾生的八年講《法華經》以及《涅槃經》。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最後都在闡述什麼呢?人人皆有佛性,人人皆可作佛。跟佛陀初成道說的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各位有沒有發現?異曲同工之妙。這兩部經典、這兩個宗派為什麼在漢傳佛教流傳得最廣、影響最大?因為都是直探佛的本源。
這兩大宗派,天台宗六妙門裡面就講到懺悔這個區塊。為什麼天台宗會特別強調懺悔這個區塊呢?天台智者大師當時在修法的時候發現,眾生當有業力在障礙的時候,修行很難進步,所以智者大師強調在修道之前須先懺悔。懺悔身、口、意業,如此修行才能夠有很穩定的進步。華嚴宗也是如此,我們都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讚如來,三者廣修供養,四者懺悔業障。普賢菩薩也說了,業障以事相來說是多少啊?「盡虛空界不能容受」,這麼多的業障!各位,《地藏經》也說了:「業力甚大,能深巨海,能敵須彌,能障聖道。」業力,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,你很難給它量化。但是這個無形的力量,雖然說無形,它力量大不大呢?各位,它大到可以扭轉你的人生、可以扭轉國際的局勢,甚至可以決定一個星球的生命,你說業力大不大?但這業力,你用磁場、用現在數學、用現在的科學去把它找嗎?找不出來,因為你找錯方向了。業力從何而生?事相上雖然是身、口、意所造,最源頭在哪裡?由心而生。你不由心去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的話,不從這個心去懺悔,如何能夠真正懺悔到最根本的源頭呢?所以賢首宗強調的懺悔業障跟天台宗懺悔業障的理念完全相吻合。後代大德就依天台宗跟賢首宗的根據做出這部《華嚴懺法》,也就是結集兩家,天台宗跟賢首宗的殊勝而成。
接著說這懺法的特色,各位以前都拜過梁皇懺、拜過水懺。先說梁皇懺好了,梁皇懺的懺文是當時寶誌公禪師跟諸大德高僧,搜尋藏經中的經文結集起來。所拜的佛號在小字都有寫,從八十八佛以及三千佛裡面節錄出來的,所以它都是針對一佛一佛一佛的方式來禮拜。但是華嚴懺法的特別在哪?第一個恭誦《華嚴經》的奧義,也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。看龍樹菩薩的故事記載,他當時到龍宮去記華嚴經的時候有三種版本,第一個版本是佛剎微塵數的偈誦,第二種,一四天下微塵數偈誦,第三種就是我們現在讀的八十卷華嚴經的偈誦。所以龍樹菩薩說:「以我一個凡人來說,雖然我的記憶力很好,但是以我的時間只能夠記住這個最少版本的華嚴經帶回人間。如果我要把另外兩個版本的華嚴經記起來的話,可能我還沒看完就已經往生了。」當時龍樹菩薩就把這一部華嚴經背起來帶回人間。
在整個華嚴經裡面,之前說了,都是以佛的境界在說明這個宇宙它的真實義,最終的時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下句點。在這五十三參裡面,去闡述出諸佛菩薩以及種種善知識,以種種的法門利益眾生的過程,告訴善財童子,要追循佛道的人重點在哪裡呢?有沒有發菩提心。所以善財童子每到一個善知識的座前的時候,善知識都會問他:「你發菩提心了沒有?」善財童子說:「我已經發菩提心了。」這個菩薩才開始教他。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呢?各位,很多師父或者很多的居士在受菩薩戒的時候有沒有印象?剛請師完得戒和尚就問:「汝是菩薩否?」我們都回答:「是菩薩。」接著問:「汝發菩提心未?」你發菩提心沒有啊?我們都說已發菩提心,所以和尚才開始傳戒給我們。為什麼要做這動作?跟善財童子狀況一模一樣。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,現在菩薩跟你講這些法,你會驚恐、會懷疑這是佛法嗎?這跟原始教典講的不一樣啊!跟阿羅漢、聲聞的二乘法不一樣啊!這是正確的嗎?所以最大的核心在哪裡?菩提心。
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時候,經過每位菩薩的示現、調教,讓他的人生閱歷以及菩薩道的閱歷迅速增長,所以親近善知識是多麼重要啊!最後親近的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跟他說明了佛的境界是如何?佛的境界是如何廣大深遠?接著善財童子就問普賢菩薩:既然佛的境界這麼殊勝,我們該如何修行而證得呢?於是普賢菩薩就在《普賢行願品》一一的說出了普賢十大願王。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來修行即是修行佛行,就是佛的修行。在這個懺法裡面,它的懺文都不是古德所寫,都是什麼呢?經文,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這個經文,所以它是華嚴的奧義。如果沒有實踐普賢十大願,沒有依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來修行的話,前面所說的種種佛境界,那就是佛境界,跟我們凡夫沒有關係,你完全修不到也得不到。唯有實踐,你就會發現原來這些佛的境界我們每個人本具,本來就具足,所以華嚴奧義就在《普賢行願品》。
第二個效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禮敬諸佛,一開始就禮敬諸佛。以前拜梁皇懺或者是拜水懺都會拜某一尊佛,某一尊佛,但是在拜華嚴懺的時候是禮敬華嚴海會的諸佛菩薩。除了毘盧遮那佛,幾尊佛是經典最主要啟教的佛以外,其他都是禮敬諸佛。目的在哪?為什麼不把佛一尊一尊列出來?我覺得有兩個關係。第一個,我們一輩子也拜不完,華嚴海會諸佛菩薩一輩子都拜不完。第二個,要開拓我們的心。我們的心不要只局限在一個小方面,而是要像普賢菩薩一樣,一一身於佛剎微塵數諸佛面前頂禮佛剎微塵數諸佛。所以在禮拜華嚴海會諸佛菩薩的時候就是在模擬,如何像普賢菩薩一樣以廣大心禮敬諸佛。禮敬諸佛,誠心懺悔,後不復造,在那個當下要誠心誠意的懺悔,向諸佛菩薩懺悔,並且發願什麼?以後不再做這些傷害眾生的事。這就是學習禮敬諸佛,也就是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,並且結合懺悔業障。
為何要禮敬諸佛呢?諸佛不是只有過去佛,包括現在佛,還有一個是什麼?未來佛。一般眾生造業大部份在哪裡造業啊?真的會跟現在佛造業的其實並不多,大部份都是在未來佛身上造業,也就是我們眾生。我們會在眾生身上造什麼業啊?殺、盜、淫、妄。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產生呢?因為我們著於相。看他是男、是女、是貴、是賤、是恩、是怨,因為有這種種分別,我們就會在眾生身上造業,滿足內心的什麼呢?憎跟愛兩種煩惱,做這行為其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。但是你真的滿足了嗎?沒有,滿足一下子感覺很好,但是接踵而來是什麼呢?果報無窮。禮敬諸佛除了禮敬過去佛、現在佛,未來佛更是如此。當我們能夠真的把佛、一切眾生,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這樣的修行,內心的涵養修到這個程度,看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,怎麼會造業呢?根本造不下去。所以說要捨命護戒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,為什麼?因為我們要護持三寶啊!要護持佛寶,怎麼可能為了我短暫的小命去破壞三寶呢!不會,所以在殉佛道的時候大捨忘我。
之前講到佛陀幾個例子,為什麼他能夠割肉餵鷹、捨身飼虎?他覺得自然而然。因為即使現在一隻鴿子,即使是一隻老虎,現在只是業力讓牠有這個相。當這個業力沒有了,福慧具足,牠一樣是佛啊!以平等心來看待一切眾生對於自己的修行才會有長久進步。所以第二個就是禮敬諸佛,並且也是結合懺悔業障。
第三個,追隨善財童子學習唱誦四十二字的華嚴字母。入法界品敘述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其中一問就是跟隨眾藝童子學習。既然叫眾藝,種種的藝術他都會所以眾藝。善財童子跟他學習的時候眾藝童子就教他,做一個菩薩不是像一個木頭一樣,你要會世間種種法。你要會出世間種種修行,兩者要融合。於是眾藝童子就教善財童子四十二字的華嚴字母。唱這個字母不是只是像唱歌一樣喔!他不是要教善財童子唱歌排解孤獨的心情,不是喔!每唱一個字,字字裡面都能夠引導眾生入法界、引導眾生入般若、引導眾生回歸真性。為什麼這個字母沒翻成中文呢?古德翻譯就這樣講,多含意不翻。這個字,這個梵文,如果它的意太深奧用中文沒有辦法完整表達,那就保持原音吧!如果想要瞭解它的真實義,第一個要多看,觸類旁通、旁敲側擊,慢慢就會瞭解原來這個梵文的意義是什麼。第二個,實際的修行。文字的敘述、口頭的說明都比不上真實修證的體會。四十二字母的殊勝以及它的音律對於眾生心的影響、對於我們所居的世界依報的影響,唯有自己去實踐、實際去唱誦、實際去學習才會知道聲音影響這個世界眾生的差別在哪。你一定會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,欲取三摩提,實從聞中入。」這個世界的眾生最鋒利的就是耳根。助念的時候,我們能夠幫助他什麼?念佛給他聽。現在科學有記載,有人開刀以後醒過來還記得。當下雖然麻醉了,但是醒了以後還記得。他什麼都看不到、感受不到,但聽到什麼?聽到醫生在說等一下要怎麼做、怎麼做,他還記得、還聽得到這個聲音。一切的根都息的時候,耳根沒有息,所以這個世界眾生耳根最利。
要證得三摩地也就是證得正定,實從聞中入,真的要從聽聞這個部份切入,這是文殊菩薩為我們分析下來的。文殊菩薩稱為大智文殊,並且是七佛之師,他告訴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想要快速的證得三摩地,從聞。聞有兩種:一個是聽聞,在唱誦的時候聽這個音律,藉由音律去讓你的心智記住。第二步更重要的,反聞。反聞什麼呢?聞自己內心的聲音。藉由外在聲音的旋律,讓心沉澱下來,並且跟佛的頻率越來越接近。漸漸的在這之中起觀,先修止讓心停下來,妄想心停下來再起觀慧,這樣子我們就能夠跟佛的心越來越相應。所以唱誦華嚴字母,音律的追求是第一步,第二步要從音律之中體會無生生命,第三步藉由無生生命去契入實相,這就是唱誦華嚴字母時候的一種修行。
第四種,回向參與的修法者。在當下,所有的悅眾師父,所有的護法義工們,乃至各位菩薩在線上,無論你是在加拿大或者在亞洲的任何地方,甚至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好,在那個當下同時在參與的修法者,事相上十種大願的修行。在禮懺的同時,這十種大願你就能夠具足!從禮敬諸佛,事相上頂禮。第二個稱讚如來,讚佛種種功德。廣修供養,用財佈施,諸位法師們用法佈施以及無畏佈施,在這個空中的佛堂裡面互相交會。供養什麼呢?盡虛空遍法界、十方三世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一切諸佛、一切三寶,廣修供養。接著懺悔業障,禮佛的同時結合懺悔。再接著隨喜功德,在禮拜諸佛的時候,隨喜一切諸佛往昔之中所修的因成就這樣子的殊勝果德。甚至華嚴字母也是隨喜善財童子當時的道心,追隨眾藝童子學習以後,這個法流傳到現在給我們能夠學習。
七者請佛住世,佛如何住世?各位不要只看到肉體的佛,經典上說的:「毗尼住世,佛法久住。」真正的佛住世是什麼呢?經典所在即如來舍利之身。佛法能夠住世,這才是真正佛住世啊!八者常隨佛學,我們讀了經典裡面佛的境界以後,追隨佛的腳步學,而不是在參與共修的時候跟著學,電腦一關掉,我還是過我自在的人生。是這樣子嗎?不是的。各位菩薩你不要想:哎呀!我是個在家居士,我能夠做什麼啊?你讀《普賢行願品》就知道了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,修行普賢十大願的人,一切諸佛會護念,一切眾生會依止你,一切的資源都會走向你。這樣子是不是讓你增長你的貪心呢?不是哦!為什麼諸佛要護念?為什麼眾生要依止你?為什麼資源要流向到你身邊來呢?因為你有能力了。所以修行十大願王的人生生世世常生勝族,都生在大富貴人家。為什麼要生在大富貴人家?享受嗎?不是,生在大富貴人家能夠擁有所有資源幫助眾生。經典上說:「如獅子王,摧伏群獸,堪受一切眾生供養。」修行普賢十大願王就像獅子王一樣在森林裡面所向披靡,眾生供養你,應該的。因為你是佛子,你是佛的使者,你具備了這一切一切的功德,一切一切的福報,都要做什麼?各位居士,你現在擁有很多的福報,你要做什麼?師父我現在有機會要出家,當然隨喜你的功德囉!但如果你沒有意願出家,你要做一個在家的佛弟子,擁有財富、擁有權力、擁有人脈要做什麼?如果只是要享受,那就醉生夢死,最後可能還帶了一身的業繼續輪迴。如果懂得運用它,這一切的資源都是讓你快速成佛的方法!你看每位菩薩,哪位菩薩不是這個海會的常隨眾?哪位菩薩不是長得高大莊嚴?看每個菩薩是不是身上都帶瓔珞啊?用表相的富貴去投射出內心的這種富足。在家菩薩,你們如果行菩薩道,可以。前提是要讓你自己的心以及你的知見清清楚楚,知道你要做什麼。
接著九者恆順眾生,在做這一切的法、修這一切的法恆順眾生,什麼叫恆順眾生呢?是不是一定要去做什麼事情?做事情只是最末端,最開頭是在哪裡呢?調伏你的心。恆順眾生裡面告訴我們:「一切眾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花果。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」你要有一個概念,佛道從何而起?佛道在哪裡成就?眾生就是根本。你要成就佛道嗎?從眾生身上求。如何從眾生身上求?以大悲心。大悲心就像水一樣能夠滋養萬物,同樣的,我們修行大悲心、菩提心就是要滋養一切眾生,眾生成就了你也成就了。
最後普皆回向,每一懺每一段都回向什麼?四生九有同歸淨土法門,八難三塗共入彌陀願海,跟佛理完全相應,跟經典上義理完全相應。所以這部懺法是什麼?融合理相、般若真空之究竟。事跟理兩者是互相相融,只要你會善用其心,只要在那個當下開啟電腦跟著師父一起唱誦,雖然不在靈巖道場,但是你就像一個靈巖道場的分院一樣,在家裡面唱誦華嚴字母。這個當下你家裡的環境哪開始產生什麼?產生質變。因為你聲音的頻率會改變週遭的頻率,一切你身邊的這些有情無情眾生聽到你的梵唄心裡產生歡喜。很多眾生因為聽到你,因為眾生不一定住在靈巖道場,但是因為你在線上與我們共同參與,你唱的同時他們也聽到了,你為他種下善根,你就是他的貴人。在那個當下,雖然只有短短的兩三天,你要能夠契入華嚴境界喔!我們一樣以虔誠之心來唱誦,相信一定能夠利益一方的眾生,共入華嚴的真實境界。
修行入門求懺悔
漢傳佛教有兩大宗派,原則上是八大宗,但是在教理方面,這兩個宗派是最為殊勝而且開枝散葉最廣。一個就是賢首宗,賢首宗是它原來宗派的名稱,後來也有人稱它是華嚴宗,聽起來就是以《華嚴經》為主要的宗旨。第二個就是天台宗,相信大家耳熟能詳,甚至淨土宗很多的論著,也都是天台宗的大德以天台宗的判教方式來做說明、解釋等等。這兩派宗派影響漢傳佛教整個發展,並且開枝散葉。天台宗強調四時的說法,賢首宗是以五時的說法,以它的判教方式,因為站的立足點不同,賢首宗是最早,《華嚴經》是佛陀初成道最早的經典。天台宗所依據的經典是以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恰好是佛陀在最後的時候所說的教典。這兩者有沒有什麼差異性呢?說真的,以本質上來說都是佛心流露。為什麼說佛心流露呢?佛初成道,那時候還沒有成立僧團,也還沒開始度眾生,所以佛陀直接講述佛的境界。爾後所謂「華嚴最初三七日」,最初剛開始的時候,佛陀在菩提樹下跟諸大菩薩用二十一天的時間講《華嚴經》。「阿含十二方等八」,接著「阿含」這個原始教典講了十二年,也就建立最基礎的教法。漸漸的開始講方等經典,方等經典就是由小乘法慢慢轉向提升為大乘法的過渡期,方等經典講了八年。接著「二十二年般若談」,用二十二年的時間將般若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,也就是佛法跟外道最大的本質性差異。最後「法華涅槃共八載」,最後八年,佛陀在最後度眾生的八年講《法華經》以及《涅槃經》。《法華》、《涅槃》最後都在闡述什麼呢?人人皆有佛性,人人皆可作佛。跟佛陀初成道說的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」,各位有沒有發現?異曲同工之妙。這兩部經典、這兩個宗派為什麼在漢傳佛教流傳得最廣、影響最大?因為都是直探佛的本源。
這兩大宗派,天台宗六妙門裡面就講到懺悔這個區塊。為什麼天台宗會特別強調懺悔這個區塊呢?天台智者大師當時在修法的時候發現,眾生當有業力在障礙的時候,修行很難進步,所以智者大師強調在修道之前須先懺悔。懺悔身、口、意業,如此修行才能夠有很穩定的進步。華嚴宗也是如此,我們都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,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讚如來,三者廣修供養,四者懺悔業障。普賢菩薩也說了,業障以事相來說是多少啊?「盡虛空界不能容受」,這麼多的業障!各位,《地藏經》也說了:「業力甚大,能深巨海,能敵須彌,能障聖道。」業力,它是一種無形的力量,你很難給它量化。但是這個無形的力量,雖然說無形,它力量大不大呢?各位,它大到可以扭轉你的人生、可以扭轉國際的局勢,甚至可以決定一個星球的生命,你說業力大不大?但這業力,你用磁場、用現在數學、用現在的科學去把它找嗎?找不出來,因為你找錯方向了。業力從何而生?事相上雖然是身、口、意所造,最源頭在哪裡?由心而生。你不由心去「罪從心起將心懺」的話,不從這個心去懺悔,如何能夠真正懺悔到最根本的源頭呢?所以賢首宗強調的懺悔業障跟天台宗懺悔業障的理念完全相吻合。後代大德就依天台宗跟賢首宗的根據做出這部《華嚴懺法》,也就是結集兩家,天台宗跟賢首宗的殊勝而成。
接著說這懺法的特色,各位以前都拜過梁皇懺、拜過水懺。先說梁皇懺好了,梁皇懺的懺文是當時寶誌公禪師跟諸大德高僧,搜尋藏經中的經文結集起來。所拜的佛號在小字都有寫,從八十八佛以及三千佛裡面節錄出來的,所以它都是針對一佛一佛一佛的方式來禮拜。但是華嚴懺法的特別在哪?第一個恭誦《華嚴經》的奧義,也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。看龍樹菩薩的故事記載,他當時到龍宮去記華嚴經的時候有三種版本,第一個版本是佛剎微塵數的偈誦,第二種,一四天下微塵數偈誦,第三種就是我們現在讀的八十卷華嚴經的偈誦。所以龍樹菩薩說:「以我一個凡人來說,雖然我的記憶力很好,但是以我的時間只能夠記住這個最少版本的華嚴經帶回人間。如果我要把另外兩個版本的華嚴經記起來的話,可能我還沒看完就已經往生了。」當時龍樹菩薩就把這一部華嚴經背起來帶回人間。
在整個華嚴經裡面,之前說了,都是以佛的境界在說明這個宇宙它的真實義,最終的時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畫下句點。在這五十三參裡面,去闡述出諸佛菩薩以及種種善知識,以種種的法門利益眾生的過程,告訴善財童子,要追循佛道的人重點在哪裡呢?有沒有發菩提心。所以善財童子每到一個善知識的座前的時候,善知識都會問他:「你發菩提心了沒有?」善財童子說:「我已經發菩提心了。」這個菩薩才開始教他。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呢?各位,很多師父或者很多的居士在受菩薩戒的時候有沒有印象?剛請師完得戒和尚就問:「汝是菩薩否?」我們都回答:「是菩薩。」接著問:「汝發菩提心未?」你發菩提心沒有啊?我們都說已發菩提心,所以和尚才開始傳戒給我們。為什麼要做這動作?跟善財童子狀況一模一樣。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,現在菩薩跟你講這些法,你會驚恐、會懷疑這是佛法嗎?這跟原始教典講的不一樣啊!跟阿羅漢、聲聞的二乘法不一樣啊!這是正確的嗎?所以最大的核心在哪裡?菩提心。
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時候,經過每位菩薩的示現、調教,讓他的人生閱歷以及菩薩道的閱歷迅速增長,所以親近善知識是多麼重要啊!最後親近的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。普賢菩薩跟他說明了佛的境界是如何?佛的境界是如何廣大深遠?接著善財童子就問普賢菩薩:既然佛的境界這麼殊勝,我們該如何修行而證得呢?於是普賢菩薩就在《普賢行願品》一一的說出了普賢十大願王。依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來修行即是修行佛行,就是佛的修行。在這個懺法裡面,它的懺文都不是古德所寫,都是什麼呢?經文,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這個經文,所以它是華嚴的奧義。如果沒有實踐普賢十大願,沒有依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來修行的話,前面所說的種種佛境界,那就是佛境界,跟我們凡夫沒有關係,你完全修不到也得不到。唯有實踐,你就會發現原來這些佛的境界我們每個人本具,本來就具足,所以華嚴奧義就在《普賢行願品》。
第二個效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禮敬諸佛,一開始就禮敬諸佛。以前拜梁皇懺或者是拜水懺都會拜某一尊佛,某一尊佛,但是在拜華嚴懺的時候是禮敬華嚴海會的諸佛菩薩。除了毘盧遮那佛,幾尊佛是經典最主要啟教的佛以外,其他都是禮敬諸佛。目的在哪?為什麼不把佛一尊一尊列出來?我覺得有兩個關係。第一個,我們一輩子也拜不完,華嚴海會諸佛菩薩一輩子都拜不完。第二個,要開拓我們的心。我們的心不要只局限在一個小方面,而是要像普賢菩薩一樣,一一身於佛剎微塵數諸佛面前頂禮佛剎微塵數諸佛。所以在禮拜華嚴海會諸佛菩薩的時候就是在模擬,如何像普賢菩薩一樣以廣大心禮敬諸佛。禮敬諸佛,誠心懺悔,後不復造,在那個當下要誠心誠意的懺悔,向諸佛菩薩懺悔,並且發願什麼?以後不再做這些傷害眾生的事。這就是學習禮敬諸佛,也就是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,並且結合懺悔業障。
為何要禮敬諸佛呢?諸佛不是只有過去佛,包括現在佛,還有一個是什麼?未來佛。一般眾生造業大部份在哪裡造業啊?真的會跟現在佛造業的其實並不多,大部份都是在未來佛身上造業,也就是我們眾生。我們會在眾生身上造什麼業啊?殺、盜、淫、妄。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產生呢?因為我們著於相。看他是男、是女、是貴、是賤、是恩、是怨,因為有這種種分別,我們就會在眾生身上造業,滿足內心的什麼呢?憎跟愛兩種煩惱,做這行為其實只是為了滿足自己。但是你真的滿足了嗎?沒有,滿足一下子感覺很好,但是接踵而來是什麼呢?果報無窮。禮敬諸佛除了禮敬過去佛、現在佛,未來佛更是如此。當我們能夠真的把佛、一切眾生,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這樣的修行,內心的涵養修到這個程度,看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,怎麼會造業呢?根本造不下去。所以說要捨命護戒,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,為什麼?因為我們要護持三寶啊!要護持佛寶,怎麼可能為了我短暫的小命去破壞三寶呢!不會,所以在殉佛道的時候大捨忘我。
之前講到佛陀幾個例子,為什麼他能夠割肉餵鷹、捨身飼虎?他覺得自然而然。因為即使現在一隻鴿子,即使是一隻老虎,現在只是業力讓牠有這個相。當這個業力沒有了,福慧具足,牠一樣是佛啊!以平等心來看待一切眾生對於自己的修行才會有長久進步。所以第二個就是禮敬諸佛,並且也是結合懺悔業障。
第三個,追隨善財童子學習唱誦四十二字的華嚴字母。入法界品敘述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其中一問就是跟隨眾藝童子學習。既然叫眾藝,種種的藝術他都會所以眾藝。善財童子跟他學習的時候眾藝童子就教他,做一個菩薩不是像一個木頭一樣,你要會世間種種法。你要會出世間種種修行,兩者要融合。於是眾藝童子就教善財童子四十二字的華嚴字母。唱這個字母不是只是像唱歌一樣喔!他不是要教善財童子唱歌排解孤獨的心情,不是喔!每唱一個字,字字裡面都能夠引導眾生入法界、引導眾生入般若、引導眾生回歸真性。為什麼這個字母沒翻成中文呢?古德翻譯就這樣講,多含意不翻。這個字,這個梵文,如果它的意太深奧用中文沒有辦法完整表達,那就保持原音吧!如果想要瞭解它的真實義,第一個要多看,觸類旁通、旁敲側擊,慢慢就會瞭解原來這個梵文的意義是什麼。第二個,實際的修行。文字的敘述、口頭的說明都比不上真實修證的體會。四十二字母的殊勝以及它的音律對於眾生心的影響、對於我們所居的世界依報的影響,唯有自己去實踐、實際去唱誦、實際去學習才會知道聲音影響這個世界眾生的差別在哪。你一定會說「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,欲取三摩提,實從聞中入。」這個世界的眾生最鋒利的就是耳根。助念的時候,我們能夠幫助他什麼?念佛給他聽。現在科學有記載,有人開刀以後醒過來還記得。當下雖然麻醉了,但是醒了以後還記得。他什麼都看不到、感受不到,但聽到什麼?聽到醫生在說等一下要怎麼做、怎麼做,他還記得、還聽得到這個聲音。一切的根都息的時候,耳根沒有息,所以這個世界眾生耳根最利。
要證得三摩地也就是證得正定,實從聞中入,真的要從聽聞這個部份切入,這是文殊菩薩為我們分析下來的。文殊菩薩稱為大智文殊,並且是七佛之師,他告訴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想要快速的證得三摩地,從聞。聞有兩種:一個是聽聞,在唱誦的時候聽這個音律,藉由音律去讓你的心智記住。第二步更重要的,反聞。反聞什麼呢?聞自己內心的聲音。藉由外在聲音的旋律,讓心沉澱下來,並且跟佛的頻率越來越接近。漸漸的在這之中起觀,先修止讓心停下來,妄想心停下來再起觀慧,這樣子我們就能夠跟佛的心越來越相應。所以唱誦華嚴字母,音律的追求是第一步,第二步要從音律之中體會無生生命,第三步藉由無生生命去契入實相,這就是唱誦華嚴字母時候的一種修行。
第四種,回向參與的修法者。在當下,所有的悅眾師父,所有的護法義工們,乃至各位菩薩在線上,無論你是在加拿大或者在亞洲的任何地方,甚至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好,在那個當下同時在參與的修法者,事相上十種大願的修行。在禮懺的同時,這十種大願你就能夠具足!從禮敬諸佛,事相上頂禮。第二個稱讚如來,讚佛種種功德。廣修供養,用財佈施,諸位法師們用法佈施以及無畏佈施,在這個空中的佛堂裡面互相交會。供養什麼呢?盡虛空遍法界、十方三世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一切諸佛、一切三寶,廣修供養。接著懺悔業障,禮佛的同時結合懺悔。再接著隨喜功德,在禮拜諸佛的時候,隨喜一切諸佛往昔之中所修的因成就這樣子的殊勝果德。甚至華嚴字母也是隨喜善財童子當時的道心,追隨眾藝童子學習以後,這個法流傳到現在給我們能夠學習。
七者請佛住世,佛如何住世?各位不要只看到肉體的佛,經典上說的:「毗尼住世,佛法久住。」真正的佛住世是什麼呢?經典所在即如來舍利之身。佛法能夠住世,這才是真正佛住世啊!八者常隨佛學,我們讀了經典裡面佛的境界以後,追隨佛的腳步學,而不是在參與共修的時候跟著學,電腦一關掉,我還是過我自在的人生。是這樣子嗎?不是的。各位菩薩你不要想:哎呀!我是個在家居士,我能夠做什麼啊?你讀《普賢行願品》就知道了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,修行普賢十大願的人,一切諸佛會護念,一切眾生會依止你,一切的資源都會走向你。這樣子是不是讓你增長你的貪心呢?不是哦!為什麼諸佛要護念?為什麼眾生要依止你?為什麼資源要流向到你身邊來呢?因為你有能力了。所以修行十大願王的人生生世世常生勝族,都生在大富貴人家。為什麼要生在大富貴人家?享受嗎?不是,生在大富貴人家能夠擁有所有資源幫助眾生。經典上說:「如獅子王,摧伏群獸,堪受一切眾生供養。」修行普賢十大願王就像獅子王一樣在森林裡面所向披靡,眾生供養你,應該的。因為你是佛子,你是佛的使者,你具備了這一切一切的功德,一切一切的福報,都要做什麼?各位居士,你現在擁有很多的福報,你要做什麼?師父我現在有機會要出家,當然隨喜你的功德囉!但如果你沒有意願出家,你要做一個在家的佛弟子,擁有財富、擁有權力、擁有人脈要做什麼?如果只是要享受,那就醉生夢死,最後可能還帶了一身的業繼續輪迴。如果懂得運用它,這一切的資源都是讓你快速成佛的方法!你看每位菩薩,哪位菩薩不是這個海會的常隨眾?哪位菩薩不是長得高大莊嚴?看每個菩薩是不是身上都帶瓔珞啊?用表相的富貴去投射出內心的這種富足。在家菩薩,你們如果行菩薩道,可以。前提是要讓你自己的心以及你的知見清清楚楚,知道你要做什麼。
接著九者恆順眾生,在做這一切的法、修這一切的法恆順眾生,什麼叫恆順眾生呢?是不是一定要去做什麼事情?做事情只是最末端,最開頭是在哪裡呢?調伏你的心。恆順眾生裡面告訴我們:「一切眾生而為樹根,諸佛菩薩而為花果。以大悲水饒益眾生,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。」你要有一個概念,佛道從何而起?佛道在哪裡成就?眾生就是根本。你要成就佛道嗎?從眾生身上求。如何從眾生身上求?以大悲心。大悲心就像水一樣能夠滋養萬物,同樣的,我們修行大悲心、菩提心就是要滋養一切眾生,眾生成就了你也成就了。
最後普皆回向,每一懺每一段都回向什麼?四生九有同歸淨土法門,八難三塗共入彌陀願海,跟佛理完全相應,跟經典上義理完全相應。所以這部懺法是什麼?融合理相、般若真空之究竟。事跟理兩者是互相相融,只要你會善用其心,只要在那個當下開啟電腦跟著師父一起唱誦,雖然不在靈巖道場,但是你就像一個靈巖道場的分院一樣,在家裡面唱誦華嚴字母。這個當下你家裡的環境哪開始產生什麼?產生質變。因為你聲音的頻率會改變週遭的頻率,一切你身邊的這些有情無情眾生聽到你的梵唄心裡產生歡喜。很多眾生因為聽到你,因為眾生不一定住在靈巖道場,但是因為你在線上與我們共同參與,你唱的同時他們也聽到了,你為他種下善根,你就是他的貴人。在那個當下,雖然只有短短的兩三天,你要能夠契入華嚴境界喔!我們一樣以虔誠之心來唱誦,相信一定能夠利益一方的眾生,共入華嚴的真實境界。